English

水果生产亟需产业化

1998-01-1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北鹰 我有话说

我国水果业大都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模式,自栽、自管、自销,多数果农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偏低,不利于水果业的发展——

冬春时节,一些城市水果出奇的便宜,北京往年三四元一公斤的桔子,今年竟能以五元四公斤的低价买到。是我们人均水果太多了吗?不是。据最新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数字表明,1997年全国果品总产量达5000多万吨,人均占有量40公斤,低于发达国家或水果盛产国人均200公斤的水平,也低于世界人均65公斤的水平,这个数字说明我国果品生产并没达到过剩的地步。有关专家说,水果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,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水果产业化水平比较低。

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水果生产国,尤其是近年来水果生产发展迅速,连年大丰收,各地水果市场上,各种新鲜水果琳琅满目。但是,由于水果生产没有进入产业化,所以水果丰收,并没有给果农带来相应的收益。目前林果业大都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模式,水果生产是自栽、自管、自销,多数果农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偏低,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,先进的果树管理技术难以推广,再加上信息不灵,果农们难以得到准确的市场分析与预测,果农只能看到什么贵,就种什么,导致贵时栽贱时卖,经济效益受到影响。如前几年的山楂,就由市场短缺、价高走入盲目发展,然后是市场饱和、跌价,最后不少果农不得不含着眼泪砍掉了自己的山楂树。据悉,在山楂树之后,还有不少桃树、梨树、苹果树也遭此厄运。

由于水果生产没有进入产业化,在水果销售上也存在着渠道不畅的问题。现在都是各家各户果农自己卖自己的果品,销售环节信息欠缺,势单力薄的果农面对庞大的、变化莫测的市场,很难把握水果销路和售价,在果品运输和销售上完全依靠他人,有的果农无力出门寻找销路,只好采用等客上门的老路子进行销售。这样,一是果品不易售出,二是在售价上要吃大亏。另外,有些果农明知除了大城市之外,中小城市和非果品产区的乡村亦有销路,但却无力去推销。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某些品种水果的“卖难”,就是由于信息不灵而造成的。如江西生产的引进美国良种的脐橙,在产地大量积压,后经中央电视台免费播出广告,中外客商一购而空。

水果产业化除了产供销要成龙配套,形成一定的规模外,另一个重要标志,就是水果加工要有一定的深度。众所周知,果品的深加工增值幅度较大,市场的需求量不小,且不受季节限制,潜力可观,而且有的果品加工只要鲜果中的残次果就行,因此效益比较好,市场也比较好。目前,我国光是果酒,每年就要进口上百吨。一方面我们有的地方鲜果积压,另一方面我们却要进口鲜果制品,这一状况要求水果生产必须尽快进入产业化。

果品生产能不能产业化?农业部农业司经济作物二处处长李恩普认为,这是完全可能的。她介绍说,现在我国有一些地方,林果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,有的果品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,有的已有品牌,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化模式了,如福建的长泰牌“漳州芦柑”、山东的润飘牌“红富士苹果”等等。只要我们对水果生产像对粮食生产那样重视起来,对水果生产基地加以引导,给予优惠政策,投入适当的启动资金,进一步完善机制,联合生产,统一销售,确立品牌,做好宣传,就可以实现水果生产的产业化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